如今的小孩子或许连供销社的用途都不清楚。当年最乐意去的地方便是供销社,即便兜里一毛钱都没有。在物资短缺的岁月里,吃上一颗一分钱的糖果便能甜蜜一整天。而当下,对什么东西都提不起太大兴致了。尽管已然年迈,但看到这些老物件,每一件都承载着满满的童年回忆,那是回不去的童年记忆啊!认识这些物品的人起码是60后。那时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很小,许多商品从南到北就那几个品牌,可那时也觉得挺快乐的。那时上学没钱买本子和笔,就拿一个鸡蛋去换一个作业本,一个鸡蛋算六分钱,一回忆起那段时光就忍不住落泪!

供销店里的店员个个身怀绝技,用绳子把几个酒瓶捆好,一抖绳子就断开了;布店卖布的师傅拿手撕布,随意一扯就成;卖糖的随手抓上几颗,就能算出价钱。小时候,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撬开柜子,舀一勺白糖放进嘴里,让它慢慢融化,还不舍得咽下去,糖水会顺着嘴角淌下来,接着“吸”的一下又把糖水吸回去……
1、我捡到糖纸以后,常常会趁没人的时候悄悄舔一舔。小时候我热衷于收集糖纸,把它们展平夹在书本当中,还会时不时拿出来瞧一瞧。那些薄薄的糖纸经书本一压变得极为平整,翻开时因为某些外力的缘故会打卷,我就会格外高兴。那时候的糖味道特别棒,如今的糖却大不如前,唉。
2、生于70年代的人对此记忆尤深,全是满满的往昔回忆!“活力28,沙市日化”,这可是80年代脍炙人口的经典广告词!
3、对过去那种老式头油的印象十分深刻,去年购置了咏梅牌的头油,只是偶尔使用……
4、钻子是用来给鞋底纳缝时扎眼的工具。过去,农村人所穿的布鞋,其鞋底都是由农村妇女亲手一针一线纳制而成,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用到钻子。
5、北方人也会用那种蓝边的白毛巾包头;冬天的时候,南方上了岁数的人还有用大方巾包头的呢。
6、去买调味品,醋的价格是八分钱一斤,酱油同样也是八分钱一斤。那时候的酱油可是实实在在用大豆酿造而成的,小时候镇子上有一家酱油厂,厂里全是一口口大缸,离得老远都能闻到味道。这些酱油都是无污染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,十分健康,完全可以放心食用!小时候去打酱油,一路上嘴里都念叨着酱油,可买回来后也不知怎么就变成醋了。小时候去买腐乳(在当地叫做猫鱼),营业员会用手把里面的蛆挑出来,然后一片一片数好卖给我,还会叮嘱我回去要把腐乳蒸一下再吃,当时真的一点儿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。
7、花瓶。在我们举办婚礼的时候,亲戚送了我俩一对红色花瓶,直到现在仍在使用。这些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,满满都是往昔回忆!
8、玉米钢笔 这是我生命里的首支钢笔。在那个时候,它价格可不低,父母花了八毛钱给我买下。在当时,八毛钱算得上是不小的数目了。直至如今,我仍在使用它,一共有两支,一支黄色一支红色,我把笔头弄弯后用来绘图,线条有粗有细。在那个年代,拥有钢笔意味着家里条件还算不错,我还记得大家会把钢笔别在上衣的上口袋,以此彰显自己有文化。学习出色的同学会获得练习本作为奖励,而最高等级的奖励便是一支钢笔。
9、这物件是石笔,兜里装着一块、一根或者一片,一旦碰到平整又光滑的水泥地或者水泥墙,非得写上或者画满了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去……
10、小石板,是搭配石笔用来写字的工具。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,我用它来完成作业,等后来开始使用本子,就很少再碰这块小石板了。这种小石板很易碎。我刚上一年级时,有一块小石板,结果被同学摇晃桌子,弄到地上摔碎了,我为此伤心哭泣了好长一段时间。后来同学赔给我一块新的。平时我都是用石笔在上面书写。
11、上世纪70年代初的记忆满满当当!家中留存着一双绿色的小胶鞋,婆婆讲那是老公读小学二年级时穿的,已然过去四十多个年头了!
12、过去牙膏的铅制外壳是能换钱的,一个能卖两分钱,会有人上门来收,而且用完之后拿它去换糖吃也没问题!
13、麦乳精,在那个时候,麦乳精的味道简直棒极了。只要亲戚送给我奶奶的麦乳精开了罐,我总会偷偷地去吃。直到现在,一回想起来还忍不住流口水。那味道,香甜可口,美妙至极。当时的麦乳精香气四溢、美味无比,还有蛋糕也是如此。可惜,童年的那种味道,如今再也寻觅不到了。
14、往昔的年画着实美轮美奂,承载着满满的童年回忆。那些精美绝伦的年画,营造出一个满是童话故事的美妙时代,令人沉醉其中,难以忘怀。我格外怀念六七十年代的年画。十几岁的时候,前些天妈妈会给大概一元钱,让我去供销社买年画。那时的幸福感,或许此生都不会再有了。到了供销社,只见那里有好几百种年画可供挑选。因为钱不多,所以不敢买贵的,只能从八分的挑到两角钱以下的。钱有限,就总想多买几张,很少买四联的,因为那个贵。回到家后,一直等到离大年三十还有一两天才把年画贴上。贴之前,全家一起选位置。正月里,有时候晚上上厕所还会去瞧瞧。去谁家拜年,先看的就是年画。那种少年时期的幸福感,并非源于吃得有多好,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,是一种永远不会再现的情怀。后来的人,他们未曾体验过这种幸福感……
15、上了年纪的人抽烟会用玉石嘴的烟斗,在烟杆上挂个烟袋。烟瘾大的人就挂个大烟袋,那烟杆很长,有七八十公分。不抽烟的时候,就把烟杆挂在肩膀两侧。
16、我家使用的是美孚灯,在那个时候,就认为这灯好看。从小学到初中,晚上看书用的是简易煤油灯,到了高中,家里才购置了一盏美孚灯。
17、我到现在还在用你给的那条粉红色鸳鸯图案的床单。它既耐用又好看。不晓得为啥好多人瞧不上,说我用旧床单!只要干净、整齐又舒服就成,生活质量和东西新不新没啥关系。
18、在那个年代,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香烟。特别是没有滤嘴的烟,香气四溢,那才是地道的香烟味道。飞马牌香烟一包售价两角九分,大前门香烟一包三角六分,而经济牌香烟是最差的,一包只需七分。大铁桥牌、勇士牌以及阿尔巴尼亚牌香烟售价为一角四分。人人牌和一支笔牌香烟与经济牌价格相同。当时吸烟的人中有句流行的话:经济、人人、一支笔,不吸就灭,一吸就咳,这三种牌子的烟是最差的!一角四分的烟里,产自上海的勇士牌香烟是最好的。南京牌香烟一包三角二分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最好的烟当属牡丹牌,一包五角钱,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。县和公社的干部一般吸三角六分的大前门和两角九分的飞马牌香烟。我们普通社员吸的是大铁桥牌、阿尔巴尼亚牌和勇士牌香烟。遇到有人办喜事,会吸两角六分的飞鸽牌、南京牌和飞马牌香烟。大前门香烟普通社员根本买不到。那时候抽的烟都没有过滤嘴,一盒也就几毛钱。一般来说,一块钱以上的烟就算是好烟了,而且还得凭烟票购买,光给钱商家是不会卖的。
如今,曾经的炕席和蒲扇已然摇身化作手工艺品,价格十分可观。那席子是竹制凉席,我家至今还留存着与它别无二致的一张,只不过无人问津了。这席子是我母亲当年的陪嫁之物,算来已有五十多个年头。先前还有一床用高粱杆编成的席子,可惜早就破损不堪。相较而言,高粱杆席子可没有竹席这般凉爽。
20、在那个时候,小白鞋被称作波里斯鞋,简称为丽斯鞋。这么一说,是不是一下就暴露年纪了,我还以为一般人会看不明白呢。当年我上初中的时候,全班几十个人里就我没有小白鞋,每天只能轮换着穿两双解放鞋。其实一双小白鞋也就几块钱,就算是最好的小白钉鞋,也才十几块而已。没办法,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啊!
21、煤油打火机,承载着满满的往昔记忆。那时,购买煤油需要凭票,一斤煤油售价0.32元,买回家用于点亮煤油灯。而打火机要用到打火石,其成分是由铈与镧制成的铈铁合金。
如今,女性专用的卫生带(也就是月经带)早已难觅踪迹。小时候,我曾目睹母亲使用它,满心好奇地询问那是什么东西。母亲告诉我,等我长大以后也会用到。然而,待我成年,这物品已然从商店里销声匿迹。
23、手电筒的灯泡,偶尔会出现灯丝断掉的情况,也就是所谓的闪掉了。此时,用手指弹一弹,或者拿筷子之类的小棍敲一敲,灯泡就有可能重新发光。
24、小时候,宝塔糖被我当成普通糖果吃了。宝塔糖是用来打蛔虫的,那时奶奶把它藏在箱子底部。我嘴很馋,特别爱吃,就偷偷把它拿出来全部吃了。奶奶知道后,赶忙带我去卫生所询问医生……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啊。
25、我们把它称作铅笔刀,其主要用途是削铅笔和裁纸。
26、供销社用来包白糖果子的黄纸和纸绳同样独具特色,包好之后就像大号的粽子。
27、煤油灯的灯头(部分地区称作罩子灯,其玻璃外壳呈腰鼓状),灯芯是扁平条状的棉织物,设有可调节亮度高低的旋钮。
28、红缨蜡笔承载着儿时的回忆!看到它便勾起情思,往昔历历在目,仿若近在咫尺。瞧见那个蜡笔盒,泪水瞬间夺眶而出。小时候为了得到它,日思夜想,甚至撒了谎,从家里骗了几毛钱买了两盒。事情败露后,被老爸狠狠教训了一顿。真希望能回到那个时光……
29、那个被称作汽灯,并非汽油灯。由于它既需要打气,又烧煤油。在七十年代,我常常和它待在一起。
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塑料凉鞋,我和小伙伴各穿一只,两只鞋交叉着穿在脚上。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雨,我俩险些被淹死,结果还弄丢了一只鞋,后来这只鞋被邻居家的小哥哥捡到并送了回来。
31、那铜制的老物件满是锈迹,一看就颇有岁月的痕迹了,朋友们,有谁晓得这物件是做什么用的不?